2008年春節剛過,鐵礦石協議價格大漲65%的消息就成為各行各業,尤其是鋼鐵行業關注的焦點。同時,國際原油期貨收盤價格也突破了100美元大關。加上國內煤炭,電力等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不斷上漲,2008年的高成本成為國內鋼鐵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需要面對的問題。對鋼鐵行業而言,提高產品價格,向下游轉嫁是應對高成本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大部分鋼鐵企業已有調價行動和調價計劃。
那么,面對大面積的原料價格上漲,鋼鐵下游行業的承受能力如何?鋼鐵企業價格上漲能否轉嫁?筆者通過分析認為,以鋼鐵為主的原材料價格對下游行業利潤及生產影響并不明顯,終端需求才是下游行業利潤來源及動力。
眾所周知,建筑業和工業組成的第二產業是鋼材消費的主要行業。本文擬從整體上分析這兩大行業對鋼材等原料價格上漲的接受程度。我們主要通過比較兩大行業的產品銷售價格與鋼價或原料價格變化幅度,以及考察鋼價或原材料價格在行業利潤中的影響來進行說明。
一、鋼價上漲對房地產成本影響小
建筑業是鋼材消費的主要行業,占到鋼材總消費的45%-50%。由于在建筑業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行業總產值比重在90%左右,同時,公路橋梁、水利及其他基礎設施屬于財政性的公共產品,鋼材等原料的價格上漲形成的成本增加并不是其建設時考慮的重點。因此,我們基本可以以房地產相關數據來對建筑業進行說明。
雖然建筑業用鋼比例高,但鋼材在房屋建設成本中所占比重卻不高,土地才是房屋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有測算數據顯示,鋼材在住宅建設的總成本上占1%的比重,若剔除土地成本,那么鋼材也只占到住宅制造成本的1/4至1/5。由此可見,鋼材價格變動對房地產成本影響很小。
圖1中,我們對近幾年我國房屋銷售價格指數與土地交易價格指數及鋼材綜合價格指數進行比較。可以看到,近幾年來,土地交易價格指數與房屋銷售價格指數變動非常一致,而鋼材價格指數與房屋銷售價格指數關系并不明顯。在2000年鋼材價格指數回落時,我國房屋銷售價格在企穩后開始上升;在2002年和2003年,這兩年鋼材價格指數連續下跌,而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卻依然隨土地交易價格指數上升。因此,我們看不到鋼材價格上漲會對房屋銷售價格產生明顯的影響。
另外,從房地產的需求來說,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繼續推進,房地產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如圖2所示,1995年以來,我國城鎮人口比例保持了穩定的上升態勢,從1995年29%一直上升到2006年的43.9%。與此同時,房屋銷售面積也在不斷增長,1997年以來都保持了2位數的增長,而房屋銷售面積與竣工面積比例更是隨城鎮人口比例不斷上升,2005年房屋銷售面積開始超過竣工面積。2007年1-8月,房屋銷售面積達到40572.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9.3%,接近同期竣工房屋面積增速的3倍。這足見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強勁。
因此,從房地產反映的建筑業來說,鋼價等原料價格上漲對其影響本身就小,加上旺盛的需求,建筑業對鋼價上漲的接受能力較強。
二、原料價格上漲不影響工業企業利潤增長
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工業是鋼材消費的另一重要領域。對于工業企業來說,面對成本上升,是否存在利潤空間是企業決定繼續生產的主要原因。如果成本上升超過銷售收入的增長,也就是說,成本上升導致企業虧損,長時間的虧損情況下,企業必然會停產甚至關閉,從而倒逼上游企業下調價格;如果成本上升只是壓縮利潤空間,而工業品需求依然較為旺盛,那么工業企業通過擴大生產依然可以保持較好的利潤增長。
事實上,近幾年我國工業企業的原材料成本一直在上漲,而且上漲幅度都超過工業品出廠價格,但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卻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如圖3所示,我們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與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指數進行比較。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全部工業產品出廠價格總水平的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包括工業企業售給本企業以外所有單位的各種產品和直接售給居民用于生活消費的產品。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則是反映工業企業作為生產投入,而從物資交易市場和能源、原材料生產企業購買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產品時,所支付的價格水平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統計指標。因此,這兩個指數基本反映出工業企業成本價格和產品銷售價格的變化情況。
在圖3中可以看到,1998年至今,我國PPI大部分時間低于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也就是說,工業品出廠價格增長幅度比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增長幅度低。但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率卻與此關系不大,基本都保持了較快增長。尤其是2001年以后,PPI一直比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低,但利潤增長率都保持在20%以上。這說明工業企業的成本價格和產品銷售價格變化之間的差距對企業利潤增長影響不明顯。也就是說,在鋼材等原料價格上漲之后,工業企業仍然可以承受并實現較好的利潤增長。
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工業企業進銷價格變化的差距并不是對企業利潤沒有影響,而只是這種影響不在利潤額中體現,因為企業利潤額除了來自價格差變化外,還來自產量的變化。圖4中,我們比較進銷價格差距與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可以看到,隨著這種差距的存在和加大,工業企業利潤率在下降,尤其是2002年以來,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一直低于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主營業務利潤率出現了2個百分點的下降。這說明原料價格的上漲對單位利潤產生了影響,但這種影響相對利潤額來說偏小。
通過比較工業企業進銷價格變動幅度之間的差距,筆者認為,隨著鋼材等原材料、燃料及動力價格的上漲,工業品出廠價格也會有所上漲,但其幅度會略低。而這種幅度之間的差距會影響工業企業的利潤率,但對利潤增長影響并不明顯。也就是說,工業企業可以通過技術進步,產量增長等手段消化鋼材等上游產品價格給企業利潤帶來的壓力。實際上,我國工業產品的產量近年的確取得了較快增長,比如汽車產量連續9年保持2位數增長態勢,造船完工量及接單量在全球的地位不斷上升,冰箱、洗衣機及空調等家電產品產量也不斷突破新高。加上振興裝備制造業,加快國產化等措施,工業品的需求規模和速度都對企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三、結論
2008年普遍存在的高成本是行業經濟發展必須關注的問題。從理論上說,成本的上升可能會使部分盈利能力差的企業瀕臨破產。不過,在市場規模不變或者保持良好增長態勢情況下,淘汰的企業份額就會被其他企業占據,行業整體依然能保持較好增長,行業整體依然能承受上游價格上漲。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也證實,原料成本的上升會一定程度壓縮行業整體的利潤空間,使利潤率下降。但與此同時,我國產業的經濟增長一向都是以規模取勝,只要需求能依然保持較強勢頭,企業能通過產量增長等手段擴大利潤總額,從而實現盈利目的,因此,成本上升對鋼鐵下游等行業的增長影響就并不明顯,更不是決定性的。
當然,我們不排除在國民經濟增長過熱情況下,國家采取一定手段大幅壓縮需求,從而導致價格整體倒逼和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