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央行6月7日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將分兩次進行,存款類金融機構分別于6月15日和25日各按0.5個百分點進行繳款。至此,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已升至17.5%。
央行此次大幅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說明目前我國因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帶來的流動性壓力依然不減,在宏觀面上我國經濟依然面臨可能過熱的壓力。也能彰顯決策層防止通貨膨脹、汶川震后仍將嚴格執行從緊貨幣政策的決心;分兩次執行,可以緩解商業銀行的繳存壓力。此前,隨著存款準備金率的連續上調,部分中小商業銀行正感受著來自銀根緊縮的壓力。加之5月12日發生的地震災害,不少人認為,央行或許應該放松從緊的貨幣政策。
此次上調的最直接目的是回籠過剩的流動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6、7月份有大量央票到期,需要相應的對沖;二是外匯儲備增加很多,提出了新的對沖要求。而促使央行加大上調存款準備金力度,還有三大原因:
一、防止經濟過熱,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強度。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較去年雖然有所放緩,但總體依然保持較高增長水平,特別是在各地方政府人事穩定之后,各地發展經濟的愿望尤其強烈,投資強度依舊,1-4月,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84萬億元,同比增長25.7%,較去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而這一增速還是在央行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情況下實現的,一旦央行放松貨幣管制,我國投資的力度將難以想像。
由于央行已經提前加強貨幣管理,今年以來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已經有所放緩,4月份M1供應增速已由前期的23%降到19%;M2增速由前期的19%降到17%,M0也明顯收緊。在貸款方面,今年前4個月新增貸款1.8萬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21億元,顯示出今年央行正在切實履行年初發出的今年要嚴格控制新增貸款規模的諾言。

二、加強流動性管理,抑制通貨膨脹。
我國目前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具體而言,一是國際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增大了輸入型通脹壓力。受供需緊張、美元貶值和市場投機等因素影響,國際能源、原材料、農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我國原油、鐵礦石、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都已接近或超過50%,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必然對國內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目前,國內煉油企業,電力企業持續虧損,市場價格扭曲。二是總需求旺盛加大了物價整體上漲壓力。2003年以來,我國GDP增速連續5年保持10%以上,投資、消費和出口均保持了較高增速。
1-4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8.2%,是1996年以來的新高;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分別上漲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和6.3個百分點,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央行報告指出,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是物價全面上漲。“當前貨幣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從而為防止全面通脹提供一個偏緊的總需求約束環境,促進物價穩定。”

三、新興市場國家越南初現的金融危機正在警示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準備金率上調,正值越南出現貨幣危機。受國際資本流入過大以及經濟過熱影響,5月份,越南通脹率達到25.2%,為13年來最高。越南央行已于5月下旬將基準利率從8.75%調升至12%,近期又上調到14%,但仍遠低于通脹率,實際利率仍為負。越南金融市場大幅動蕩,貨幣貶值加速,外資出逃加快,而越南市場的變化正在對周邊其它國家產生影響,有可能演變成一場新的金融危機。這一苗頭的出現不能不對中國產生警示作用。
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7566億美元,比去年底增長2284億美元。而我國前4個月貿易順差為581.15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FDI)為174.73億美元,兩者合計756億美元。也就是說,剔除貿易順差和FDI后,前4個月“不可解釋性外匯流入”超過1500億美元,其中不乏境外“熱錢”。“熱錢”涌入加大了我國資產價格攀升的風險,一旦“熱錢”撤離,將對我國金融市場造成較大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幅上調準備金率,既是被動對沖過剩流動性,也是主動應對“熱錢”襲擊的一個重要舉措。
按照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2.22萬億元來計算,本次上調完成后,將凍結資金在4200億元以上,考慮到當前我國貨幣繼續從緊的政策,未來我國信貸發放將繼續收緊,因此,流動性“過剩”局面正在改變,未來資金面將進入偏緊狀態。
鋼材價格的上漲對下游的資金依賴程度較高,如果沒有下游的資金支持,鋼價上漲局面將難以維持。當前國內外鋼材價格均處于歷史上最高水平,下游用戶的接受程度正在減弱,一些用戶已經出現觀望態勢,而目前央行大幅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無疑表明了將繼續從緊貨幣管理的決心,未來資金壓力顯然不容忽視,這更加堅定了鋼鐵下游用戶的觀望心態,因此,未來鋼價盡管具有強烈的成本支撐,但同時也面臨著資金面的壓力,需要給予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