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以來,鐵礦石價格下跌有所加快,其中進口礦跌幅接近10%,自上月底進口礦跌破50美元/噸后,62%普氏礦石已至48.6美元/噸。相比較之下,國內鋼材價格10月份總體跌幅不大,螺紋下跌0.69%,冷板跌幅較大仍沒超過5%。相對于9月份以前的“礦強鋼弱”的局面已經出現了明顯改變。
礦價下跌根本上反映了鋼廠虧損放大,減產導致需求縮減的供需失衡的事實。近日來,需求放緩,產量繼增,以及國內港口鐵礦石到港量增多的預期,都是鐵礦石價格走弱的主要因素。據統計,三季度國際四大礦山鐵礦石產量合計為2.64億噸,環比增加5.01%,同比增加7.22,其中FMG第三季度C1成本已下降至16.9美元/濕噸;全國41個主要港口鐵礦石總庫存量為8387萬噸,周環比微漲58萬噸。這些說明鐵礦石供大于求的大趨勢沒有發生改變,短期鐵礦石價格壓力仍然比較大。
如國內鋼廠減產進一步放大,鐵礦石供求矛盾或更加突出。從目前看,國內鋼廠10月份來減產力度加強,全國高爐開工率降至78.87%附近的水平,10月全國新增檢修高爐24座影響鐵水產量6.72萬噸/日,京津冀鋼廠檢修力度加大。11月開始,鞍鋼一座2580m3高爐開始停產(月鐵水量20萬噸左右),且鲅魚圈兩座大高爐均有檢修,凌鋼一座750m3高爐停產(月鐵水量6萬噸左右),鞍凌的高爐均無復產日期。唐山建邦450m3、520m3兩座高爐停產(月鐵水量10萬噸左右,據悉是半個月前已經停產)。這使得鋼廠減產的預期再次升溫,像鞍鋼這樣的國資委下屬大鋼廠,表明虧損已經達到政府容忍線。不過也要看到,近期隨著礦價下跌,鋼廠虧損壓力有所減緩,邊際效益得到改善,實質性減產動力并不強。鐵礦石價格變動是把雙刃劍,既拉低了鋼廠生產成本,限制了鋼價的反彈,又降低了鋼廠減產的動能。
鐵礦石價格盡管這幾年是趨勢性下降的,從2011年11月135美元高位下降到目前不足50美元,但今年5-6月份以及8-9月份以來價格強勢反彈,力度要比鋼價大。這不僅僅是供需因素決定的,也在于鐵礦石處于寡頭壟斷的有利產業鏈優勢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鐵礦石金融屬性比鋼材強,受基本面影響比鋼鐵小,另外我國對外開依賴度超過70%,而鋼鐵企業維持高位生產,減量有限,對下游需求萎縮帶來的沖擊起到了非常有效的緩沖作用,這也使鐵礦石價格下跌空間也會受限。
從目前看,連鐵主力1601近日持續走跌,11月3日更是暴跌3.23%收于349元,最低345元,減倉13720至1737976手,成交放量增至160萬手,空頭趨勢仍然明顯。但從技術上看,短期恐在350-325元區間需要盤整,如果進一步跌破前低325,則下一步直奔300元重要關口。不過,期貨仍處于對現貨貼水狀態,只不過幅度大幅縮小,目前港口現貨礦石價跌至370元/噸。無論是期貨還是現貨,鐵礦石價格重心已逐步下移,但經過近期加速下跌,做空能量也有所釋放。由于鋼廠尚未到最慘烈的減產時刻,鐵礦石可能還差最為“關鍵性”的一跌。隨著鋼材市場庫存新低,部分市場資源短缺以及部分鋼廠提價影響,“礦弱鋼強”局面隨著鋼市基本面的有所改善仍有可能會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