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期貨商會舉辦、中鋼期貨公司承辦的“2009年第一期期貨沙龍暨鋼材投資報告會”日前在北京舉行。業內專家圍繞我國鋼鐵行業的相關政策、鋼鐵產品的供求狀況以及影響鋼材價格的主要因素等市場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來自北京地區的100余名期貨公司分析師參加了會議。
業內專家一致認為,國內鋼鐵企業的減產力度將直接影響我國鋼材價格的未來走勢,但對于未來國內鋼企的減產預期,業內專家則持有不同的看法。
原中鋼集團副總裁周國成認為,在中國經濟復蘇的持久戰中,寄希望于鋼鐵企業自主減產恐怕難以實現。“減產保價”與“保增長”的大環境相互矛盾,各地政府要保證經濟增長,鋼企就難以大幅減產減效。同時,國內鋼鐵產業較低的產業集中度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決定國內鋼鐵企業難以形成共同減產的合力。在2009年初鋼協的計劃產量統計中,國內60%的鋼企2009年的計劃產量增幅均達到30%。
“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在會議中表示,日前“我的鋼鐵網”針對國內各類鋼企的調查發現,國內30%的鋼企有減產行為,而70%的鋼企則沒有減產。“一些小鋼廠在2月上旬的時候,曾經有過減產,但是隨著原燃料價格的下跌,它的生產成本又低于市場價格,于是又開始恢復生產。而很多的中小鋼廠根本沒考慮減產,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總體的供應仍將長時間處于過剩狀況。”徐向春說。
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洪衛則認為,雖然目前來看減產的鋼企并不是很多,但目前鋼材的銷售價格已經逼近鋼企的生產成本,未來國內鋼材企業自主地縮減產量還是可以預期的。
石洪衛認為,生產成本是鋼材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以線材為例,2004年之后線材的制造成本基本上占到銷售價格的75%到80%,而2008年7月份至10月份這一期間,線材的制造成本一度達到銷售價格的100%。受金融危機影響,鋼材需求萎縮,制造成本難以向下游轉移,國內生產企業越生產越虧損。2008年10月份以來,雖然情況略有好轉,但線材制造成本依然占到了銷售價格的80%以上,加上各種稅費,鋼企普遍處于虧損狀態。
石洪衛認為,國內鋼材企業新一輪的減產與1998年政府主導的減產是不同的,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下,鋼材企業不可能長期虧損生產。制造鋼材的原燃料價格一旦不能繼續下降,鋼企必將出現自主減產的情況。
在國內鋼材需求萎縮的情況下,鋼材價格的下跌已經使得上游鋼材原燃料的價格下降到一個較低水平。石宏衛說:“鐵礦石占生鐵制造成本的55%,焦炭占28%,煤粉占3%,而生鐵制造成本占鋼材制造成本的70%。鋼材原燃料產業集中度較高,目前來看原燃料價格已基本調整到位,繼續下跌的空間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國內鋼企出現減產,鋼材價格將沒有明顯的下降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