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現在的位置:廢金屬資訊網 > 新聞詳情 |
|
2017年的中國工業經濟表現亮眼,多項工業運行指標超出預期:2017年中國工業扭轉了自2010年以來單邊放緩的走勢,工業企業利潤增幅更是創下了2013年以來的新高。
原材料行業的復蘇是工業回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1月30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表示,此前長期困頓的原材料工業在2017年實現了46%的利潤增長,拉動整個工業利潤增長超過了10個百分點。
去產能在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及利潤增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在兩年時間中至少壓減了1.15億噸粗鋼產能,并徹底出清了1.4億噸的“地條鋼”產能。工信部表示,今年將力爭提前完成“十三五”壓減粗鋼產能1.5億噸的上限目標。
中國的新舊產業正在加速切換,新能源汽車就是一個典型。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累計保有量達到180萬輛,占全球市場保有量50%以上。工信部透露,正在和公安部門討論,修改道交法的時候給智能網聯汽車留有一定的空間和發展余地。
原材料工業利潤增長46%
在1月30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2017年中國的工業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主要指標均有明顯改善,整體形勢好于預期。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6.6%,相較2015年和2016加快了0.5和0.6個百分點,改變了自2010年以來單邊放緩的走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核算,中國工業增加值總量達到了28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重達到了33.9%,比上一年同期提高了0.54個百分點。”
2017年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創下了2013年以來的新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了21%,比上一年提高了12.5個百分點。
苗圩表示,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去產能成效的顯現,近幾年比較困難的原材料工業生產經營狀況出現了明顯的好轉:2017年原材料行業利潤大幅增長46%,高于整個利潤增長的一倍以上,拉動整個工業利潤增長超過了10個百分點。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工業運行研究室張航燕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去年中國工業效益明顯改善的主要原因就是上游原材料行業價格大幅上漲以及由此而來的利潤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在盈利方面,工業的上下游之間有著巨大的分化:2017年,中國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66511.1億元,增長18.2%,而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4586.8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6倍。分行業看,2017年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78倍,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更是增長2.9倍。
“對下游企業來說,這意味著成本端的原材料價格上漲速度快于產出端的工業產成品價格的上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擠壓了下游企業的利潤空間。這也正是上下游利潤分化的原因。現在要注意防止工業長期出現價格的‘高進低出’的傾向。”
在張航燕看來,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并不具備可持續性,因為后者并不具備需求徹底好轉的基礎,其上漲更多地和去產能、環保限產帶來的供給收縮以及供求不平衡相關。張航燕認為,原材料行業的價格和利潤可能略有回落。
去產能是原材料行業效益改善的重要原因。苗圩表示,2017年5000萬噸鋼鐵去產能的任務會超額完成。此外,長期擾亂市場秩序的1.4億噸“地條鋼”在去年也全面出清。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發布會上表示,1.4億噸“地條鋼”產能的退出有效扭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規范了市場秩序,使得鋼材價格逐步回歸,企業效益明顯好轉。
辛國斌表示,2018年工信部將與相關部門一道,堅定不移的進一步抓好鋼鐵去產能工作。“在工作中,我們要進一步梳理薄弱環節,確保落后產能應去盡去,力爭提前完成“十三五”壓減粗鋼產能1.5億噸的上限目標。”
根據2016年初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6號文),中國計劃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從數字上看,后期的去產能空間已經不大,今后的工作重點在于收尾善后,并有效控制新增產能。”
辛國斌介紹,今年去產能的重點一是建立打擊“地條鋼”的長效機制,防止地條鋼死灰復燃;二是以處置“僵尸企業”為抓手,堅定不移的去除低效產能;三是督促各地做好產能置換工作,嚴禁新增鋼鐵產能;四是分解落實好今年鋼鐵去產能計劃,確保實現年度目標任務。
新能源汽車產銷“三連冠”
苗圩表示,2017年工業運行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先進制造業發展迅速。其中一個亮點是新能源汽車,去年這一產品的產量同比增長了51.1%。
苗圩指出,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已處在世界的前列: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累計保有量達到180萬輛,占全球市場保有量50%以上。2017年底與2012年相比,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提高了2倍,價格下降了70%。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向21世紀經濟報道提供的《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形勢展望》(下稱報告)預計,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增幅有望達到47%,產銷量將突破110萬輛。
此外,苗圩介紹,從電池、電機到電控系統,中國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并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動力電池的產國;中國已有四家企業進入了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前10名;充電基礎設施方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建成了規模化的充電服務網絡,車樁比大概可以做到1.3到1.5的比例,國家電網公司也在高速公路的沿線布局建設充電設施。“所以,整體上來看,新能源汽車有望成為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搶占先機的重要機遇,我們把這叫‘換道超車’。”
工信部還將積極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無人駕駛)的發展。苗圩表示,當前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已經開始上路試行駛,不過現在的法律還有所限制,工信部正在和公安部門討論,修改道路交通法時應為智能網聯汽車留有一定的空間和發展余地。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和生此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目前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已取得長足的進展,很多以ADAS為主的自動輔助系統已經投入量產和使用,標準法規也比較成熟。解決DA(駕駛輔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更多的是適用的法律環境等問題。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則透露,去年成立的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參與并支持了《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總體推進方案》《智能網聯汽車使用公共道路進行測試的規范》等政策法規研制修訂,并將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法律法規的研究。
據悉,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已初步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到2030,汽車DA及以上級別的智能駕駛系統將成為新車標配,HA/FA(高度/完全自動駕駛)級自動駕駛新車裝配率達到10%,汽車聯網率將接近100%。
|
上一篇:1日河南鄭州福華廢鋼價格調整
下一篇:動力煤高處不勝寒
|
〖收藏此頁〗〖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
|
↑返回頂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