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廢鋼鐵應用產業、冶金渣綜合利用產業、鐵礦石尾礦開發
利用產業、海綿鐵產業、廢鋼加工設備制造產業五大環資產業的
發展建議
2009年11月29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決定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會議決定“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措施與行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到2020年前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這是我國廢鋼鐵行業2010年“十二五”期間及未來發展的方針目標和主旋律。
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按照國家行業分工,對我國廢鋼鐵應用產業(包括海綿鐵),冶金渣開發利用產業(包括鋼鐵渣,除塵灰、冶金污泥,尾礦處理),廢鋼加工設備制造產業及相關科研部門,實施行業管理。負責我國廢鋼鐵的回收利用和冶金固體廢物的處理開發。
所涉及的產業均屬我國“節能減排”、“再生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柱產業。如何加快產業發展步伐,提升技術進步,提高經濟、環保效益,規范行業管理,切實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在“五大產業”專項發展規劃和“廢鋼鐵應用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制訂之機,結合新形勢下的新目標,談談新的思考與同行探討。旨在拋磚引玉,博采眾長,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實踐性。
一、關于廢鋼鐵應用產業:應繼續深化廢鋼供需體制改革,加快廢鋼加工配送體系建設,擴大廢鋼進口量。
廢鋼鐵是一種重要的鋼鐵原料,和鐵礦石一樣不可缺少,但可以互相替代。2008年我國廢鋼鐵應用總量為7200萬噸,占粗鋼產量的14.4%,采購成本為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世界廢鋼比平均水平為40-45%,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廢鋼鐵是一種再生資源,增強廢鋼鐵供應能力是緩解鐵礦石進口被動局面的重要途徑。鋼鐵設備從制造→使用→報廢,每8-30年一個輪回,無限循環利用,且自然損耗很低,有利于減少原生資源的開采。每多用一噸廢鋼,可少用1.7噸精礦粉,可減少4.3噸原生鐵礦石的開采。
廢鋼鐵是一種載能資源,從燒結、焦化、煉鐵到煉鋼,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煉鐵及前工序,占能耗總量的60%左右。用廢鋼直接煉鋼可節約能源60%,節水40%。
2008年我國焦鐵比平均為0.7:1,煤焦比為1.35:1。也就是說每多用一噸廢鋼可節約0.7噸焦炭,再加上高爐噴煤,可節約一噸左右的原煤。
廢鋼鐵是一種環保資源,用廢鋼煉鋼比用鐵礦石煉鐵、煉鋼減少排放廢氣86%,廢水76%,廢渣72%(鐵渣產生率為35%左右,鋼渣產生率為15%左右)。
廢鋼是一種優良的煉鋼原料,倍受全球鋼鐵企業的親睞。我國是一個廢鋼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隨著我國鋼鐵產量的快速增長,廢鋼鐵資源的缺口逐年增大,供小于求,使我國的噸鋼廢鋼鐵單耗平均水平逐年下降。。
如何盡快改革我國廢鋼供需機制改革,提高加工供應能力;如何規范國內市場,鼓勵報廢,鼓勵回收,提高自產量;如何進一步開放廢鋼進口市場,鼓勵進口,增加資源補充和戰略儲備,是當前行業和政府應該解決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隨著鋼企的產業集中,廢鋼采購方式、廢鋼標準的改變,計劃經濟的小而全體制已經無法滿足煉鋼生產的需要。協會組織開展了我國廢鋼供應體制的改革,向發達國家學習,建立專業化廢鋼加工配送公司,計劃用5-10年的時間基本建設起我國廢鋼加工配送體系。經過幾年的努力正初見成效。現在年加工配送能力20萬-100萬噸級的專業公司超過15家。為了引導改革的健康發展,協會正式授牌建立了5家廢鋼加工示范基地,為當地廢鋼加工配送體系的建設發揮了較好示范和領軍作用。大型專業化廢鋼加工配送公司的建立有利于廢鋼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和應用;有利于降低加工成本;有利于簡化鋼企的采購、驗質管理;有利于廢鋼市場的穩定和發展。
2010年和“十二五”期間該產業重點要進一步深化我國廢鋼鐵供需機制的改革,規范管理,擴大加工配送規模,加大廢鋼進口力度,促進廢鋼鐵應用產業的健康發展。
1、 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廢鋼加工配送示范基地”準入標準。提升加工技術、環保防治和裝備水平。加強協會的指導和監督管理。擴大示范基地數量和區域,促進專業化廢鋼加工配送公司的快速健康發展。
2、 為了增加廢鋼供應能力,緩解供不應求的被動局面,協會要繼續請求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開放廢鋼進口市場。協助制訂科學合理的自主進口廢鋼的準入標準,為規模化的廢鋼加工配送公司爭取更大的自主進口廢鋼的權限。提高國際貿易主動權,簡化審批程序,擴大廢鋼進口,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增加廢鋼資源儲備,緩解鐵礦石進口的被動局面。
3、 組織行業專家組積極開展專業化廢鋼加工配送公司的投資、立項、加工、配送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和咨詢服務,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捷徑。同時將根據企業需要參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與咨詢服務,為企業爭取在土地、資金、稅收、治安、資源和其它政策方面的支持和扶持。
4、 要引導和鼓勵廢鋼企業,開發境外廢鋼市場,以收購、兼并、入股、投資組建跨國公司,擴大和穩定資源渠道,發展廢鋼國際貿易,立足國際市場。
5、 聯合其它涉及到廢鋼回收利用的行業協會的力量,共同打造我國廢鋼加工配送體系,發展廢鋼鐵回收利用產業,可聯合拆船協會、物資再生協會、再生資源協會等共同舉辦全國性廢鋼鐵貿促會、展覽會、研討會,開展跨行業咨詢服務等,增加交流,增強團結,集中各行業協會的優勢,把中國的廢鋼鐵產業做強、做大、做好。
二、關于廢鋼加工設備研制產業:應加快科技進步,自主創新,提高行業裝備水平,提高國產廢鋼的品位、品質
廢鋼應用要實現“精料入爐”;二次污染達到有效的防治;夾雜物得到有效的分離和綜合利用;提高冶金渣高附加值資源轉化,實現“零排放”的目標。都取決于行業裝備水平和設備核心技術的研發水平。這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廢鋼加工技術比較粗放、設備落后、工藝簡單、加工質量差、二次污染嚴重。僅鞍鋼、武鋼等個別大鋼廠引進少量幾臺加工設備且價格昂貴。真正作為一個產業得到發展,應該是在協會的引導下從90年代開始。十幾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填補了我國多項空白。
“十一五”期間得到了快速發展。
2010年和“十二五”期間要加快技術進步,提高設備產品質量,提升技術水平;加快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著力中國市場需要,自主創新,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實現向“節能減排型”、“環保型”設備的轉變。
1、廢鋼加工設備的研制:“十一五”期間我國自產的主要廢鋼加工設備剪切機(鱷式、門式)、打包機、破碎機、抓鋼機等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形成了系列定型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外,逐漸擴大出口。但也存在很多差距和缺陷。
剪切機、打包機的制造技術基本成熟,缺陷有待完善,應向國產化方向發展。破碎機的研發上要有新突破,無論在結構上、使用壽命上、抗故障能力上。液壓系統、防塵系統、噪音消解系統、有色金屬及其它夾雜物的分離系統都需要提高和創新。
在設備的研發方向上,除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外,應因地制宜,解決企業難題,滿足企業需要。
(1)、鋼企廢線材的整理加工,世界上還沒有一臺理想的加工設備,使鋼鐵企業的廢線材的處理陷入困境,急需開發研制。
(2)、超厚型的廢鋼、中間包、大渣鋼的解體,在廢鋼爆破加工工藝取消之后,一直沒有新的替代工藝和設備。這也是鋼鐵企業普遍需要的空白設備,有很大的應用市場。
(3)、根據我國廢鋼資源分散、量小的特點,應開發移動式加工設備,以提高設備運行率,減少投資,降低成本。
2、抓鋼機的研制:抓鋼機制造在“十一五”期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推廣應用。國產抓鋼機在國內外有1000多臺在作業。“十二五”期間,應向多功能、多動力、節能環保型發展。開發超大型、超小型及定向配套型產品,以適應各種作業環境的需要。加強核心技術的攻關和創新;加快實現國產化,擴大出口比例。
3、電磁設備的研制:磁電設備在我國廢鋼加工和冶金渣處理過程中的應用較為廣泛,以國產設備為主,使用情況良好。如何滿足快速發展的工藝更新和技術進步的需要則是關注的重點。
(1)、和廢鋼破碎機配套的有色金屬分離器和其它夾雜物的分離設施,還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進口或國產設備,效果均不理想。一是識別能力差,準確度不高,混料現象嚴重;二是對渣土中小顆粒金屬分離效果不佳,流失現象嚴重。對橡膠、塑料、纖維、渣土的分離更不理想,還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分選。應加快高、精技術和設備的研制。
(2)、在冶金渣處理磁選中存在普遍的問題是:若磁流過大,帶出尾渣過多,廢鋼品位就低。磁流過小,廢鋼流失嚴重,特別是在尾渣綜合利用時對鐵含量要求很低。如何和鋼渣粉碎、研磨設備配套,開發新技術,也應是下步研發的重點。
4、設備標準化的制定:由于我國廢鋼加工設備系列制造產業起步較晚、發展較快,設備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協會要抓緊組織專家研究制訂,報批實施,以規范工藝、規范性能、規范產品、規范市場、規范產業的發展。
5、擴大科研隊伍:該產業剛剛興起,國家技術支撐體系,政策支撐體系,人才及設備投資都比較薄弱。協會要在組織專家加強行業內部資源整合協調的同時,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政策和科研上的扶持。
三、關于冶金渣綜合利用產業:應加強冶金渣開發利用新技術的整合、提升和推廣應用,努力實現“零排放”
2008年我國粗鋼產量為5.01億噸,鋼渣產生率為14-15%,年產生鋼渣7000萬噸左右。生鐵產量為4.7億噸,鐵渣產生率為34-35%,年產生鐵渣1.6億噸左右。年產生鋼鐵渣約2.3億噸左右。
“十一五”期間我國對鋼鐵渣的處理技術和能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老的渣山已全部處理完畢,新渣即排即加工處理。鋼渣分離之后,廢鋼鐵回爐煉鋼,尾渣進一步深加工,制成礦渣水泥,鋼渣水泥,水泥添加劑,磚塊、墻體材料等綜合利用。
近幾年鋼渣的利用率約30%左右,鐵渣的利用率約70%左右,綜合利用率約60%左右,資源利用率不高,浪費很大。
2010年和“十二五”期間應加快冶金渣開發利用技術的提升,提高綜合利用率,爭取“零排放”。
1、加快處理應用技術的整合與研究,取長補短,加快技術提升。
我國當前的冶金渣處理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以武鋼為代表的熱撥技術;二是以寶鋼為代表的滾筒風淬技術;三是以馬鋼為代表的水淬技術;四是京唐鋼鐵公司為代表的熱悶技術;五是以鞍鋼為代表的渣處理綜合利用技術等。從投資、環保、故障率、達標率、成分轉化等多層次分析,幾種技術各有長短利弊。在這些處理技術中,鋼、渣分離都比較成熟,關鍵在于對尾渣的深加工和提高綜合利用率的滿足程度。尤其是尾渣中游離氧化鈣和游離氧化鎂的降解度,直接影響著尾渣的使用和綜合利用率的提高。
協會將組織專家成立專門機構,加強技術研究和整合、集中各種處理工藝的優勢技術,實現技術上的新突破。充分利用協會行業協調平臺,加快工藝的創新和推廣應用,提高利用率。淘汰鋼企周邊渣處理的“雞窩群”,防治渣處理過程的二次污染。
2、加快鋼渣研磨設備的研制,滿足市場的需要
我國專業從事鋼渣研磨設備的研究和制造單位較少,洛陽大華是協會唯一的一家專業化設備研制企業。業務繁忙、力量單薄,還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國內加工現場的大型設備基本是進口,中小型設備為國產。
2010年和“十二五”期間要加強行業協調與引導,擴大專業化設備制造企業隊伍,加快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研究,創新和推廣應用。提高鋼渣超細粉等高端產品的生產能力,促進冶金渣開發利用產業的穩步健康發展。
3、對冶金渣再生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品的應用,協會應爭取國家給予稅收政策上的優惠,促進鋼渣和再生產品生產和應用的快速發展。
四、關于鐵礦石尾礦開發利用產業:應加快尾礦再選技術和尾渣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
我國年粗鋼產量從1949年的15.8萬噸,到2008年增長到5億噸。60年共產鋼46.4億噸。若按照1:1.7的粗鋼/礦石比,廢鋼比平均按20%測算,消耗鐵精礦約60億噸左右。除進口外,我國開采鐵礦石原礦93.13億噸。如果以全國平均2.5噸原生礦選1噸含鐵量為66%的精礦粉測算,我國約有56億噸的尾礦積蓄。同時,我國現在每年采礦量為6億噸左右,又將以年產3.6億噸左右的尾礦遞增。
尾礦的積累,占地污染,并給當地居民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國內曾多次發生過尾礦壩塌方的案例,損失慘重。國家一直把尾礦庫作為安全工作的重點進行防范,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進行終身維護。
尾礦中含有大量的鐵份和金、銀、銅、釩、鈦、稀土等其它貴金屬的伴生礦,有很大的開發價值。如果尾渣也能得到有效的綜合開發利用,將是國家一筆巨大的財富。“十一五”期間,少數尾礦開始開采。一般采用尾礦二次研磨,二次磁選,再生的尾礦排入新的尾礦庫儲存,不能再生利用,技術上沒有新的突破。尾礦的含鐵量沒有大幅降低,80%以上的鐵份再次隨泥漿進入新尾礦庫。對其中的貴金屬缺乏分選技術。我國對尾礦的開發利用才剛剛起步。技術支撐體系非常薄弱,難度很大。
近幾年協會組織了調研、選點、立項、技術交流等大量的準備工作。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正在從事這方面研究,并有所突破。2010年和“十二五”期間協會應納入工作日程,組織行業力量攻關、試驗、轉產,逐步鋪開。加快對鐵礦石尾礦的開發利用。
五、關于直接還原鐵產業:應加快成立協會直接還原鐵專業委員會,促進我國直接還原鐵產業的振興和健康發展
直接還原鐵也叫海綿鐵、熱壓鐵塊等。在生產工藝上也叫非高爐煉鐵。直接還原鐵通常作為優質廢鋼的替代品,廣泛用于生產優質鋼的煉鋼原料,以其高品位、高純度、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優點深受鋼鐵企業的青睞,需求旺盛。
我國對直接還原鐵生產的研究起步較早。上世紀60年代已作為一門應用技術進行教授和研發。
2004年我國應用海綿鐵230噸左右,自產80萬噸,進口156萬噸,是我國應用海綿鐵最好的年份。今年全國生產量估計在50萬噸左右,應用量約200萬噸左右,國內海綿鐵生產發展緩慢。
影響我國海綿鐵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國高品位鐵礦石較少,天燃氣不足,發展“氣基”海綿鐵缺乏資源。二是我國主要以生產“煤基”海綿鐵為主,工藝落后,能耗高、污染大、產品質量差、品位低、灰份大、強度小、成本高,應用市場受限,多以作為落后產能限期淘汰的小鋼廠為主,產業發展缺乏動力。
“十一五”期間在以中國金屬學會非高爐煉鐵分會為核心的相關科研院校、生產廠家的共同努力下,在生產和應用技術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新的突破。
同時和我國資源結構相似的印度“煤基”海綿鐵生產技術的成功和推廣應用,對我國海綿鐵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和激勵。
我國鋼鐵工業的產品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及廢鋼鐵行業的穩步發展,都為海綿鐵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轉機。科學技術需要轉化成生產力,新產品需要市場的推廣和應用。市場建設需要規范管理,行業發展需要科學規劃,企業訴求需要與政府溝通反映,政策法規需要建議和爭取。產業的發展急需成立一個專業協調工作委員會,實施行業協調管理。
2010年“十二五”期間協會應抓緊成立直接還原鐵專業委員會,推動該產業的快速發展。協會在過去的一年里,曾多次與中國金屬學會和非高爐煉鐵分會、國內從事海綿鐵生產和工程建筑、設備制造的大型企業、國內知名專家進行了多次協商與溝通,基本取得了共識,爭取在2010年上半年正式成立。并完成向國家相關部門的報批和備案工作。
直接還原鐵是一個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優勢產業。和高爐煉鐵相比,節約能源,減少排放。盡管高爐煉鐵工藝近幾年在節能減排循環利用等技術進步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畢竟不能取消焦化和燒結兩大高能耗、高排放工序。我國正在積極發展低碳經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從長遠來看,直接還原鐵終將必然取代高爐煉鐵的優勢,走向新的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加快海綿鐵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引進、研發、推廣、應用;加快技術改造,加快對落后產能的淘汰;加快市場的拓展和規范化建設,加強市場的監督和管理;加強信息服務和技術咨詢服務;加快產業發展戰略的調整,提高產品質量,改變發展方式;促進我國直接還原鐵產業的科學健康發展。
六、關于人才問題:協會要抓緊成立專家委員會,挖掘行業人才資源為五大再生資源環保產業的發展服務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里,沒有開設廢鋼、冶金渣等再生資源專業學科。直接從學校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尚屬空白。在我國,從事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生產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普遍缺乏,人才可貴。
中國改革開放30年,隨著廢鋼鐵行業的改革與發展,為我國廢鋼鐵行業造就了一批技術專家和管理人才,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科學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是我國和行業的一筆巨大的財富。除在職的外,還有一批行業專家和高管人員退居二線,或退休在家養老。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應用。
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和兄弟協會的做法,協會應抓緊成立專家委員會,報國家主管部門審批備案后,開展工作。承擔國家課題調研、建標修標、員工專業教育培訓、技術攻關、技術咨詢服務等工作。或作為行業專家,推薦參與國家政府部門的項目調研、評估、立法咨詢等服務工作。彌補再生資源產業科技人員的不足,促進廢鋼鐵及其衍生的再生資源系列產業的科學快速發展。
2010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世界將逐步進入經濟危機的后市期,全球經濟將逐步回暖。我國將繼續調整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鋼鐵工業將繼續優化結構、節能減排,加快向鋼鐵強國轉變。上升的經濟形勢,為我國廢鋼鐵行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提升環境。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追求科學發展的時代,是追求節能減排的時代,是和世界人民一起追求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崇尚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年代,是充滿發展機遇的時代,我們要珍惜這個時代。
我們所從事的廢鋼應用產業是促進國家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美好的未來,任重而道遠。我們相信有國家政府相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經過全行業的團結奮斗,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成績,求得新的發展,為實現我國鋼鐵工業的振興,再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