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礦石價格上漲引發成本增加,到房地產調控導致消費萎縮,國內鋼鐵行業陷入了“被兩頭夾擊”的尷尬境地。專家認為,階段性檢修以減產保價,同時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才是當前國內鋼鐵行業逆境突圍的應對之策。
7月17日,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洪衛在由中國國際期貨“2010年北京鋼鐵產業與投資論壇”上指出,國內鋼鐵行業供需失衡是近期鋼材價格持續下跌的根本原因。今年4月份國內日產鋼184.7萬噸的產量,按照90%的產能利用率,折算年產量將達到6.74億噸,粗鋼生產能力至少達到7.5億噸。但是在需求方面,今年上半年粗鋼的表觀消費量僅3億噸。
如何有效抑制國內鋼鐵產能的過快增長一直是鋼鐵行業的調控難題。為此,國務院辦公廳6月4日正式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相關部門也發布了配套文件。“此次調控目標更為清晰,部門分工更加明確,執行力度能夠保證,將起到有效淘汰鋼鐵行業落后產能的作用。”石洪衛預計,此次調控效果可能會在四季度逐步顯現,供給的有效削弱也將對鋼材價格產生直接影響。
面對鋼材價格的持續下跌,國內鋼鐵企業開始階段性檢修,以達到“減產保價”的效果。據統計數據,7月份國內鋼鐵企業檢修減產規模繼續擴大,鋼材加工企業有22家,減產140余萬噸。設備大修停產5家,高爐檢修4家,經測算將影響粗鋼產量約6.3萬噸。
鋼材市場庫存也因部分鋼鐵企業的減產而出現下降。據統計,截至7月16日,全國29個重點城市建筑鋼材社會庫存量達到了767.26萬噸,比上周同期減少13.77萬噸,降幅1.76%。29個城市中有20個城市庫存出現下降,9個城市小幅增長。
鋼材期貨上市以來,國內部分鋼鐵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有效地規避了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中期研究院副院長王紅英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期貨市場,他們開始利用不同合約之間的價差,找出價格不合理性,采取各種方式規避風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過套期保值是非常復雜的流程化體系,不是對期貨工具的簡單運用。“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內部風險要先行,要有一套規范的交易運行和風險控制流程,完善的風險控管服務體系,并建立風險模型、量化管理、專業人員培訓、融資服務及數據庫建設等。”
劉長慶在會議中表示,鋼材期貨上市以來,國內鋼鐵市場形成了期貨市場、電子交易市場和現貨市場三層市場格局,鋼鐵貿易企業如果僅僅關注現貨市場,已經無法看準行情,鋼鐵企業的轉型和經營模式創新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