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0%以上的能源需求來自動力煤,而煤炭工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因此政府在煤炭價格機制改革方面進展緩慢。但近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于電煤價格改革的方案,政府即將取消對電煤價格的控制,但仍將繼續對電煤價格進行監控,以避免煤炭價格的大幅波動。這意味著中國政府開始推進煤炭價格的市場化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電煤價格實行雙軌制,即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在年初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鎖定一年供應量重點合同煤價和價格隨行就市的市場價格。“雙軌制”的初始目的是保障煤炭供應,扶持當時還很弱小的煤炭企業。當時,“雙軌制”對煤炭供應的穩定和煤炭企業的成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煤炭價格大幅度上漲,“雙軌制”導致的大幅差價,既阻礙了煤炭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同時也使煤炭市場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兌現率低、兌現質量差和中間環節亂收費等等。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說,根據改革計劃,煤炭生產商和發電企業之間將簽署至少5年期的合同,并每年協商價格。政府不再對煤炭進行定價,但將繼續監控市場。
此次改革方案的出臺,政府放開了對電煤價格的控制,將定價權交給市場。改革后將取消電煤重點合同,用中長期合同取代之,中長期合同期限在2年以上,發改委為此將專門出臺一個《煤炭中長期合同管理辦法》;中長期合同價由煤電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即國家不設置前置性基礎價格,價格由企業自主協商。但在新方案實施初期,政府的力度仍會較大,但是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作用會逐漸減小,市場則會發揮更大作用。
隨著中國電煤價格的逐漸市場化,接下來電價、運輸等一系列相關產業也應出現相應的變動,要統籌協調煤、電、運、政府這四方面的關系,否則“市場煤,計劃電”的狀況仍將造成諸多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