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下稱“規劃”)的細則正在逐步走向明朗。
按照國務院原則通過的振興規劃,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一方面落實擴大內需,拉動國內消費,一方面實施適度靈活的出口稅收政策,穩定國際市場份額。
2月23日,參與起草規劃的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新創對本報記者表示:“在確保國外市場方面,我們的步子太慢了,應盡快理順鋼材出口稅賦、加快調整政策,力度要加大。”
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亦強調“保出口”的重要性,“出口是中國鋼材消費市場的風向標,直接、間接出口占整個鋼材產量的四分之一”。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規劃》欲將今年鋼材的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量維持在7000萬噸以上(其中直接出口量維持在3000萬噸以上),對此,李新創表示:“這是不可能的,1月鋼材出口情況那么差,現在不可能給出目標定量。”
力保“四分之一”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燁貿上海國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慶國就一直犯愁。“最近接單狀況很不理想,尤其是歐洲。”2月23日,主營鋼材外貿的他告訴本報記者,去年,到比利時安特衛普的一個集裝箱約1,500美元以上,目前已掉到300美元。“一葉知秋,運費是最直接映應出口狀況的。”他說。
從2008年8月開始,中國鋼材出口量持續下滑,單月出口量由768萬噸銳減至11月的295萬噸。盡管12月鋼材出口量小幅上升至317萬噸,但2009年開年第一個月的出口量又下滑到191萬噸,同比降幅高達54%。
在這個過程中,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從當年12月1日起,取消67個鋼材品種的出口關稅;12月31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再度通過聯合文件宣告,自2009年1月1日起取消鋼材出口實行的許可證管理。以政策刺激鋼材出口,國家兩度“放手”,但成效并不明顯。
2月20日,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冶金建材業務部處長陳子琦曾表示,在這一輪下降之前,鋼鐵這部分的直接出口我國已達到5000萬噸的水平,通過設備、材料、對外服務等方面間接出口的鋼材也已達到6000萬噸左右。
23日,對于預熱中的2009年出口目標,大宗商品綜合服務提供商易貿資訊(CBI)的高級分析師Leon Li對本報記者表示:“在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出口政策前提下,保住鋼材總出口量可以實現。”
他認為,按照歷史數據統計,2007-2008年我國鋼材直接和間接出口分別占鋼產總量的12%左右,如2009年依舊保持這一比例,則將有3500萬噸直接出口鋼材,而CBI預測,2009年世界對中國的鋼鐵需求仍有望保持在3900萬噸左右。
“因此,實現這一總出口量的關鍵在于,加大力度刺激間接出口,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通過稅收等杠桿來鼓勵間接出口,增加其在鋼鐵出口總量的比重等。”
兩道門檻
但王慶國卻對國際市場沒有那么樂觀。
“這一兩年新產能的陸續開出,是相關部門不得不維持出口的苦衷。我個人認為7000萬噸的目標不易達成。”但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國內鋼企的減產保價,又反過來限制了出口,“內貿的高價是建立在大量減產的基礎上的,國內近兩個月的市場價格,根本沒有外銷空間”。
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也有擔憂:“1月份出口比去年下降54%,而且那還是9、10月份的合同。現在歐盟幾大鋼廠都縮產30%-40%,還能出去嗎?”
更大的隱患在于,海外市場對我國鋼材的反傾銷反補貼的“興趣”,以及歐美近來日益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由奧巴馬簽署成為法律的美國經濟刺激法案中,原先引起國際社會不滿的“只能購買美國貨”這一條款并未刪除,盡管添加要遵循“已有的國際貿易協定”,但也僅有其南北兩個盟國從中受益。
在鋼鐵業遭遇2008年加拿大緊固件反傾銷、反補貼再調查、美國螺紋鋼桿反傾銷調查、貿易救濟調查等案件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又于上周同意“對從中國進口的高壓不銹鋼焊接管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
“鋼材出口提升,引來一番反傾銷反補貼的案子自然不在話下,只是在世界需求極度萎縮前提下,這已經不是單純傾銷問題,而是要嚴重傷害對手鋼鐵業,引來反彈必然不小了。”王慶國對本報表示,“除了提高出口退稅與匯率貶值外,政策上支持外貿的手段有限,匯率升貶值乃國家政策,并非鋼鐵部門能左右。我個人看法是,除了一些大型國有鋼企流血出口外,似無其它良方。最近,獨聯體國家大量外銷的現象,就是內部經濟問題所致。”
Leon Li也謹慎表示:如果不計后果盡最大力度刺激出口,一方面可能導致國際貿易摩擦繼續加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國內落后產能的淘汰。
“雖然我們對相關部門繼續出臺刺激鋼材出口政策深信不疑,但認為其(效果)可能會大大低于行業預期。國家在把握刺激鋼材出口的力度上會更為謹慎,長遠措施仍舊從國內入手。” |